2024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由《文化艺术报》2023年度重点打造的国内一线作家访谈录——《对话·面孔:文字背后的柔软与坚硬——当代作家对话录》,在业界广受好评。《明月照高楼——当代作家对话录②》是当代作家对话第二辑,本辑精选了《文化艺术报》2024年度与苏童、杨志军、李佩甫、田耳、乔叶、鬼子、马金莲、葛水
本书汇集作者自2019年以来发表于期刊、杂志上的论文、评论共计二十七篇,涉及文艺理论、哲学、美学等。第一部分为文艺学论文,运用分析美学、日常语言哲学等理论对戏剧、电影(如《银翼杀手》《你的名字。》)、动画(如《新世纪福音战士》)、游戏(如《刺客信条》)等进行分析和阐述,涉及维特根斯坦、德勒兹、本雅明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视觉修辞问题作为当下视觉文化的“内部”研究形态,是现代图像审美绕不开的纽结。本选题以电子、数字时代的图像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在梳理视觉修辞理论流变的基础上,从文本层级与辞格装置两个层面展开对现代图像的修辞考察,在文本层级层面确立了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与听觉符号构建的互文式复合表意结构形态,在辞格装置层面提出了视觉隐
本书阐释柏林特以“参与”理论为基础的分析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学科属性、审美领域、环境概念、审美模式、审美批评、审美价值等,建构了完整的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理论体系,并关注环境保护与美好社会的应用研究。有助于研究中西方美学近半个世纪来的突破艺术哲学、发展出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转型,梳理自然审美、景观审美、生活审美的理论进路
本书以人工智能美学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源起,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框架、思路、目标和方法。同时,阐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学、美学、人工智能美学等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的风格与鉴赏、天才等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
本书旨在解决的问题是: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究竟比较什么?比较文学的单位是什么?是语言群体、种族、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社会,还是文学本身?文学如何进行比较……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古老的过去和当下的文学,从公元前三千纪晚期乌尔的舒尔吉到古罗马的奥维德和阿普列尤斯,到日本平安时代的紫式部和明治时代
《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 《当代比较文学》由阎纯德、杨慧林、刘小枫等文学研究界顶尖学者担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陈跃红、戴锦华
《无涯集》是评论家何英近年来发表的文学评论的结集,入选作品都曾发表于国内主流文学期刊。全书深入剖析了众多文学作品、作家创作风格及当代文学现象,根据内容、题旨的不同,可分为三辑。第一辑以中国当代的重量级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包括:陈忠实、马原、刘亮程、贾平凹、艾伟、范小青等。第二辑以宗璞为研究对象,从各个方面对宗璞各个
“后人文主义”作为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和解构重构的思潮,它在20世纪后期滥觞于哈桑、哈拉维等人的研究中,与女性主义、唯物主义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动物研究、外星研究等密切相关,并于21世纪以来在海尔斯、贝明顿、沃尔夫、布拉伊多蒂等理论家的推动下,迅速成为理论热点。本选题考察后人文主义在文学文化批评实践中所指涉的文学基